

在溫室大棚種植中,“空間利用率”往往決定著收益上限。而草莓與蘑菇的立體種植模式,通過“高架種草莓、下層種蘑菇”的巧妙布局,不僅實現了兩種作物的雙豐收,更讓一座大棚的年收入輕松突破10萬元,成為當下熱門的高效種植方案。?
?
一、草莓與蘑菇的共生效應
1. 氣體循環?
蘑菇在呼吸代謝時會持續產生二氧化碳,而這正是草莓光合作用需要的“原料”,充足的二氧化碳能讓草莓葉片更翠綠、果實更飽滿,有效提升光合效率。反過來,草莓進行光合作用時釋放的氧氣,又能滿足蘑菇生長所需的有氧環境。?
2. 光照共享
草莓是典型的“喜光作物”,需要充足的直射光才能保證坐果率和甜度;而蘑菇恰好相反,生長過程中只需微弱的散射光,強烈直射光反而會抑制子實體分化。立體種植模式巧妙利用了這一差異:高架上方的草莓充分接收光照,下層則通過圍簾遮光、保濕,為蘑菇打造適宜的環境。?
3. 資源循環?
除了氣體和光照,水肥、熱量等資源也實現了高效循環。蘑菇生長過程中會產生輕微的摩擦熱,即便在寒冷冬季,下層空間也能維持適宜溫度,無需額外加熱;給草莓澆灌的水分也可被蘑菇直接吸收利用,水資源利用率提升。更重要的是,蘑菇收獲后留下的菌渣,富含有機質和微量元素,經過簡單處理就能成為草莓的優質營養底料。?
?
二、經濟效益?
1. 蘑菇收益?
下層種植的平菇(或其他適宜品種),在適宜的溫濕度環境下,一年可多茬收獲,總產量能達到10噸以上。按照市場上平菇每公斤4元的平均價格計算,僅蘑菇一項就能帶來約4萬元的收入,為大棚收益打下堅實基礎。
?
2. 草莓收益?
高架種植的草莓,通過環境調控可實現錯峰上市,恰好趕在春節前后的消費旺季成熟,此時草莓市場需求旺盛,價格也處于高位,每畝產量約2-3噸,按20元/公斤計算,草莓能帶來5萬元左右的收入。若種植的是高端品種,售價還能再提高,收益空間更大。?
3. 采摘游增收?
除了批發銷售,該模式還特別適合發展“休閑采摘游”。節假日期間,游客走進大棚,既能親手采摘新鮮草莓,又能參觀下層的蘑菇種植,體驗感十足。按照每人次50元的采摘消費、一座大棚節假日接待200人次計算,僅采摘游就能額外增收1萬元。疊加前面的收益,一座大棚的總收入輕松超過10萬元,遠高于單一作物種植的收益。